“永发”长梦今朝圆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0-06-24 10:48:0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今年夏末的一天早晨,我们走进马龙区王家庄街道永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规范、错落有致、风格独具的的三层钢混小别墅,造型新颖的路灯排列两侧,庭院里停放着小汽车。平坦整洁的水泥街心两旁,绿树成荫、鲜花微笑,鸟儿欢唱。不少农户院子里豆荚一串串,青玉米飘着香。村民休闲活动中心广场上村史展板、民族团结宣传栏、图书阅览室、村民议事室、花台、球场、各类健身器材井井有条,相得益彰。这路,这房,这景,构成一幅祥和向上的新农村画卷。

  永发村现有回汉两个村民小组301户1212人,过去,回汉交往少,环境脏乱差,打斗频繁见,矛盾纠纷多,偷抢不耻面,邻村提起常摇头,两委说起就叹气,干部派往都怕去。

  今天的永发村,背靠连绵起伏的青山,面临铺展着粮经作物绘织的五彩地毯,回汉和谐共处,旧貌变新颜,村民户户住洋房,畅享着美丽的田园生活。

  永发党总支书记邹开存意味深长地说:“永发村历史上不叫‘永发’而叫‘烂泥坪’,因村子建在沼泽滩上,搬家逃难在此落脚,回汉两族相邻而居,多少辈人没得改变。民国年间,饱受恶劣环境困扰的村民们中,一位乡贤决意:‘烂泥坪’名字太自卑,改名‘永发’,以燃起大家改变面貌的心灵之光。自此,‘烂泥坪’村名退出历史。”

  “民国时村丑民穷仍老模样,新中国建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茅草房变瓦房,有的瓦房变砖木房,日子不断有了甜滋味。可生产生活环境却没有得到大的改变。”近70岁的老村长桂兴云接过话茬。

  永发虽处小坝区,栽烟歉收,栽菜无水,邻村赶上信息时代,本村却手机无信号,村民常年吃不卫生的河水。

  正是传统陋习及客观因素的制约,旧时的永发村多少年间有顺口溜:低矮住房连着牛圈,露天茅厕连着菜园;牛羊骡马放着养,鸡鸭鹅兔任意闯,薄膜塑料随地见,粪草柴禾乱堆放;垃圾随手河里丢,日久沉积堵河口,污水交叉四处流,农药化肥呛鼻头,夏季蚊蝇扑面吼;外出土路窄又绕,街心坑凸易跌跤,晴天灰飘飘,雨天泥浆泡;露天私厕砌半圆,村道多被围墙圈,曾有两户齐外延,葫芦垭口自然现,马车过时擦着边,汽车到此休向前;法不责众视不见,基层领导不敢言,年年岁岁如此过,倘想改变难上天。

  对永发极差的生产生活环境状况,当年的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精神提出:“永发”要名副其实,要除旧革新,力争达到村美、宜居、家富、人和、业兴的转变。

  王家庄街道办在省市县有关单位和部门资助下,牢牢把握“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自2014——2015年底,实施和顺利完成了永发居民一组(回族)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工程。

  环境改造党总支是堡垒,谋划科学,主动作为是他们的行动。他们认为:拔穷根,治乱象要在“不思进取,以烂为烂,守旧持私”的思想根子上找突破。

  广播宣传、动员会、座谈会、美丽乡村建设讲座。干部带头和分户包干,数次入户工作,数十次入户谈心,钉子户的工作做到夜间一点多钟不知有多少次。这些像一颗颗新鲜石子投入静潭,在村民内心激荡起立志改观的涟漪。

  按照布局合理、居住集中、设施配套、村貌园林、宜居特色、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议事民主、村风和谐、管理长效、民族团结的要求,新村建设很快掀起高潮。

  “一年后,完成新建民居69套,建筑面积14230平方米。硬化村庄主干道4.5千米,安装路灯80盏,修建灌溉沟渠3499米、挡墙457米、涵洞13道。安装供水主分管9200米。新增200千伏变压器1座,架设光缆3千米。新建沼气池120口、公厕3个、卫生厕229个,改造卫生圈209个。新建绿化池135个,绿化2340平方米,拆建围墙1156米,安装栅栏960米。新建活动中心占地1338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配大型垃圾箱7个,街道办垃圾清运车每天往返运送一次。2016——2017年永发二组也进行了旧村改造,脏乱差的旧貌已经难见踪影。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897元。”社区主任张利昆如数家珍地介绍。

  脱贫致富,文明卫生要融入新时代,须彻底“换脑”,还须建立长效机制。

  2016年人均收2元清洁费,可常常垃圾箱未满,旁边堆如小山。2017年,村里已经获得了国家省市县的不少荣誉,可还有一户几次把牛圈粪堆在街心边。劝户主,却反驳:“堆一下就拉走,影响不了什么,何必大惊小怪!”

  为此,制定了《“三轮四联”工作制度》:即轮户值日保平安、轮户调解保和谐、轮户清患保安全;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和谐联创。不久,《永发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环境整治公约》也应运而生。此后再也没出现上面类似的状况。

  同时,永发村开展“流动红旗进我家”创建活动,讲道德、讲文明、守法纪、树新风等10项指标谁家做得好,红旗挂在谁家,用先锋模范带动村风进化 。

  为巩固和提升环境治理成果,开启致富门路。社区实施“三联三争”创建活动:即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支部争红旗、党员干部争标兵、农民群众争积分。从而,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永发村先后加固了永发水库,新建了小冲水库,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修沟建渠成网络,改造中低产田近4000亩。党总支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经商、办厂、务工,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村里的能人在曲靖市区、马龙城等地办厂开店、做餐饮,生意兴隆。几年来,通过招商引企和建立农民合作社,先后办起“利发种养殖合作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民誉养殖合作社”,养肉牛2000多头、蛋鸡5000只;建成稻、烟、青花、西兰花、西芹、红辣椒、生菜、甜脆包谷、甜脆豌豆、芦笋,草莓、玫瑰、万寿菊等粮烟菜果花基地3000亩,带动农户123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5户,户均增收1510元。每年“丰收节”永发村“花在开、草莓红、豌豆熟、稻谷香、烟叶黄。”一番美不胜收的景象。

  在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示范活动中,永发村高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等歌曲。大型宣传牌书:“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回族村民桂精仁属残疾、贫困家庭,新村改造前,因自卑而性烈,一句话不入耳就与对方过不去,现在成自信而和答的人。他深情地说:“新村改造时,上级部门补助给我家的建房款最多。村干部多次到我家,帮着办理贷款,引我家加入合作社,有固定收入,加上我们编织篾具,贷款还完了,还买了一辆面包车。”

  回族村民桂希安家过去也很穷,新房建好后,将土地出租给蔬菜公司。开始时办小额贷款,在县城开烧烤店,现已经成为本村一个牛肉销售点,买了轿车,孩子进马龙城二小读书。

  永发村通过人居环境改造,实现了村庄美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先后成为“曲靖市文明村”、“云南大学民族团结进步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地震安全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马龙撤县设区后,高唱乡村振兴进行曲,正把永发奋斗蝶变的精神,拓展到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

  走出永发村,我们又停下来用相机回头瞄了瞄,永发村的勃勃生气与正午的灿烂的阳光交相辉映,是那么的美!(杨增外)

责任编辑:李磊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